严亦飞等人行了一日,便到了三岔河口。
那三岔河距离辽南海州城西约六十里,是辽河、浑河、太子河三河合流入海之处。
因为辽河下游俗称珠子河,浑河下游俗称袋子河,故称“珠袋同流”
。
那三岔河口顾名思义就是三岔河出海之处,一个多月前严亦飞等人前往辽西的三岔河渡口,就位于此处上游百里左右。
在三岔河口,严亦飞等人等了小半日,就只见远处的海平线上先是闪出了一根高耸的桅杆,随后依次出现了三根低矮一些的桅杆的剪影。
原来是辽东水师派来的一艘福船和三艘沙船,共四艘水师战船从觉华岛开来与毛文龙汇合。
此前严亦飞只听过沙船和福船的名字,也模糊的有个印象是沙船小而福船大,剩下就没有什么概念了。
等那四艘船只到了近前,严亦飞才细细的看清了那福船和沙船的模样。
那小些的是当时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沙船。
沙船在宋代其名为“防沙平底船”
,在元代称“平底船”
,方头方尾,俗称“方艄”
。
平底的设计使得沙船不怕浅水搁浅。
也因此沙船在近海航行方面性能优越。
茅元仪的《武备志》曾这样记述了沙船这一突出优点:“沙船能调戗使斗风”
。
逆风行船时,帆除获推进力之外,还附带产生使船横向漂移的力。
而沙船上多桅多帆,可以逆风斜行,轮流换向,走“之”
形路线。
沙船
上还有“太平篮”
,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竹篮,悬于水中,竹篮里面放大石头,使船减少摇摆,这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因为沙船吃水较浅,其抗横漂的能力是有限的,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披水板。
沙船中部两侧各设有一披水板,又称腰舵,使用时将下风的一边插入水中,以阻止沙船横向漂流。
当然,这沙船也有缺点,便是由于船底扁平,造成航速较慢,破浪能力也较差,只适合内河或是近海航行。
前来接应毛文龙、严亦飞等人的沙船是三艘中号沙船,长约八丈,宽约一丈七尺,只有一层。
船上武备也不多,肉眼可见的重型武器只有两舷各安放了一门打一斤多炮弹的小型佛郎机炮,当然根据史书记载,每艘船还会有碗口铳三个,噜密铳四把,喷筒四十个,烟筒六十个,火砖三十块,火箭一百支,药弩四张,弩箭一百支,此外还有冷兵器若干。
而领队的那艘福船,虽然远远比不上郑和下西洋时的那宝船宏伟,但是在几艘沙船旁边也显得极为高大。
那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是以福建、浙江一带的海船为蓝本设计。这种海船始于宋元时期,采用单龙骨,下尖上宽,艏艉高翘,以福建制造的质量最好,因此称为“福船”
。
福船有三大特点:一是特有的双舵设计,能够在远洋近海操控自如,进退便利。
二是采用水密隔
舱技术。
这种技术是将船舱分隔,互相密闭。
这么做一方面便于装御管理,另一方面提高了福船的生存能力。
即使有一两个水密舱进水,只需进行针对性的修补,不会对福船整体造成影响。
第三是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
前来接应毛文龙部众的福船是一艘为水师主力战舰的二号福船,长约九丈五尺,宽约两丈五尺,吃水恐怕要将近一丈。
相比于沙船而言,福船的长宽并没有大出多少,但是高度却要高出很多。
船上最显眼的武器为每一侧船舷三门的佛朗机炮,相比于沙船而言,不仅火炮的数量多,而且福船上的佛朗机炮都是那种打二斤多炮弹的大号佛郎机炮。
当然根据史书上记载,每艘二号福船还配有碗口铳三门,迅雷炮二十门,喷筒六十个,噜密铳十支,弩箭五百支,火药弩十张,火箭三百支,火砖一百块,及冷兵器若干。
四艘船停至近海下锚之后,从那福船上放下了一艘小舢板,一名辽东水师军官模样的人指挥他的手下向严亦飞等人划来。
待到那舢板靠岸,严亦飞迎了上去,只见那领头的水师军官,年约在三十四五岁,身材不高但是极为魁梧,外貌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右脸上有一块烧灼产生的伤疤,严亦飞怀疑是不是使用火器时发生事故,火药气体外泄所致。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我在大夏窃神权》《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灾变卡皇》《冷宫皇子,签到登基》《种花家的兔子[星际]》《我在三国骑砍无双》《逢君》《道爷要飞升》《闻此一生》《灵能者不死于枪火》
鱼趣阁【yuquge.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从浑河血战开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